7 月 28 号周一入职. 环球金融中心 ( WFC ) .
阿里云 OS 事业部, 云安全, 服务器端.
Mon
签协议, 听培训, 见主管, 逛办公室, 领电脑.
六点多吃饭, 吃完回来呆一会就跟少将走了.
Tue
早上从 WFC 旁边的金台夕照站走着去办工资卡. CBD 银行林立, 很方便.
主管跟我讲了讲 near future 要干的事情.
team 有 6 个人.
主管给了我一份放在 Git 仓库里的某服务器端工程的 Wiki 页里的 API 文档看.
仓库用 Gitlab 搭建. 文档是 ( Gitlab flavored ) markdown 写的.
又给我 assign 了一位嗯... mentor. 他在写实现这些 API 的服务端代码.
API 是 RESTful 的.
下午跟 team 里其他人去 ( 旁 ) 听了 ODPS 小培训.
ODPS 是那个 飞天 分布式系统的一部分.
主讲人指出 Hadoop 仅是软件, 而飞天是包括软件, 硬件, 管理流程的一套数据处理系统.
主管说我们 team 做的东西暂时用不到 ODPS.
Wed
一边看文档一边改些格式错误, 并标注一些 inconsisitent 的地方...
Atom Editor 的 Markdown 实时预览真不错.
mentor 让我部署服务端代码.
工程管理用 Maven; 架构技术是 SpringMVC; IDE 用 Intellij IDEA; 应用服务器本地开发用 Tomcat 不知道线上用什么; 数据库直接连数据中心 (?) 的远程数据库, 因为端口是 3306 所以大概是 MySQL; 单元测试用 JUnit.
( 好些只听说过的东西要真的去用了吗...( ゚∀。) )
因为 Maven 版本以及 Tomcat 版本的原因耽误很长一会.
少将去另一个厂区培训了今天.
Thr
想仔细学 SpringMVC, Maven 甚至 Java Annotation 的基础=.=
mentor 说不用这么干, Spring 知道流程就行...
mentor 给我用断点大法演示了:
接收 Request - 根据 url 匹配到不同 Controller - 解析 json 格式的 parameter - 根据 parameter 来调用不同的业务层里的处理类. ( 貌似是"策略模式". )
的流程.
Intellij IDEA 的调试挺好用.
第一次用 Navicat 连接非本地的数据库.
Fri
十点多 team 开例会. 总结近期工作, 展望下一步工作.
生产率蛮高的啊...
单步调试慢慢看, 记下不懂的 Annotation ( Spring 用得那些 ) 然后去查...
涉及 json object - java bean 转化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要 "根据类名找类", 以及 "根据字段名赋值". 这时候反射就一片一片的...
看到项目里有一些 util 类, 我问主管和 mentor 公司里有没有通用类库的共享和管理机制.
他们说现在阿里以小 team 作业为主, 通用类库の仓库有一些, 但很多无人维护.
有些做得好的开源出来了, 比如 fastjson, 以及改造过的 nginx.
fastjson 库据说是最快的 json 解析库. https://github.com/alibaba/fastjson/
tengine 是改造过的 nginx. https://github.com/alibaba/tengine
看到 DAO 层的时候, 注意到 sql 查询语句写在 sqlmap*.xml 里...
在 Controller 的 execute 返回之后, 蛋疼地单步跟踪, 看 Spring 框架那部分的函数调用一个一个退出.
额
team 里的同事好认真好负责的说=.=
六点下班, 基本上七点半都不走, 当然我是吃完免费晚餐后在休闲区玩到七点多才走.
认识了一些打台球和乒乓球的=.=
logdown
卧槽! 自动生成标题的翻译作为 url! Amazing...
谢 qiukun 大神( ゚∀。)
ver 2, 20140607
0.
写一篇文章就像写一段代码.
1.
在写作的时候, 我的脑子里是有一坨"全局变量"的. 这些全局变量是我已掌握的知识.
在阅读的时候, 读者脑子里全局变量跟我的不一定一样(或者说, 一定不一样), 所以[很]可能出现这两种情况:
1.1. 有个全局变量在读者那里没有, 于是ta不知道我在说啥.
譬如, 如果我不解释 "这些全局变量是我已掌握的知识" 这一句, non-programmer 们就不知道我在说啥.
如果我不解释 "non-programmer" 是什么, non-programmer 们中英语不好且不爱搜索的家伙就不知道我在说啥.
1.2. 有个全局变量在读者和我那里的含义不同, 于是我俩的后续理解就岔开了.
譬如, "代数几何". 初中生会理解为代数和几何; 高中生脑洞大一点会理解为解析几何, 还有一群人会理解成 R.Hartshorne 的《代数几何》.
我在从网上看到过以上三者的对比图, 但是找不到了. 有人留下那图了吗?
1.3. 哦对了, "从网"这个名字, 如果读者没有在全局变量里把它绑定到 "renren.com" 这个对象的话, 在试图理解这句话的时候, 很可能就把 "我在从网上看到过" 自动纠错, 变成 "我从网上看到过".
还好这个歧义不是很严重. 或者说作者和读者在这句话上的语义距离 (我瞎编的概念) 不太远.
这是一种类似 "数组越界, 访问到不该访问的内存" 的情形...
2.
所以啊, 所以, 在写作的时候也应该定义一些"局部变量".
也就是说, 把文章中用到的, 且可能引起歧义的概念一一列出("声明"), 一一解释("初始化"), 让读者的理解接近作者的理解, 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歧义消除.
局部变量法还可以防止这种情形:
2.1. 在定义一个概念之前, 使用一个概念.
李文生老师的《编译原理与技术》里犯了很多这种问题. 去年我整了一个该书的buglist, 但是太懒没有完成, 也没不吝指教地提交给他...
如果我们使用一个概念的时候总是显示地列出("声明")和解释("初始化"), 就可以发展一种自然语言的编译器来对文章进行检查, 找出未列出或未解释就使用的概念.
哦, 顺便向 non-programmer 读者解释一句, 在编程语言中,局部变量是拥有局部作用域的变量。这样的变量只能由声明它的函数或块中访问。(v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局部变量)
- (这是一个笑话,因为引入了更多未列出和未解释的概念。嘻嘻嘻嘻。)
- (这两句是后来补的。标点使用习惯都变了。)
(正文完)
2009-11-21 13:58
一
最近一次的睡眠时间是4点到10点,这个长度是周三那晚的两倍。
我看的是《天使与魔鬼》。
二
物理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教授,与我对坐在教堂议事厅的长桌两端,巨大的七彩玻璃窗借着夕阳余辉在我们面前投下斑斓。
“我很纠结,做什么都很纠结。”我先开了口。“绝大多数的事情,我在做之前都要权衡,并且严重的是,权衡起来没个完。哦,不,当然是有那么一个‘影响因素最小值’,或者叫‘这才多大的事啊下限’,影响性在其之下的因素我不会去想,但不幸的是,我的这个值比较小……您看,就当我说上面这话的时候,也做了或许不必要的权衡和修补……”
“所以你喜欢科学?”维特勒教授说。“科学的体系中,有一些抽象好了的区域,在那里你不用理会很多杂碎因素,只要一步步作画般地作完美无瑕的推演,那里将是你的乐园。我这样说对吗?”
“不,不……我对科学了解不多,但我猜到,如果把科学体系看做一堆知识的粒子挤作一团互相碰撞,越靠近边缘的粒子就越无所依存,越要应对未知和繁杂,越有可能飞出去;概括的说,就是越‘虚’……”
“然后呢?” “但是科学研究的终点站,如果有的话,在这堆粒子外面啊!也就是说,高端的科研才叫科研,但它又那么缺乏根基,那么需要处理琐碎因素,那么的纠结……我不愿意再加重纠结了。所以我想在这堆粒子的内部找一坨比较稳固的,在那安个家住下,每天犁一犁那些粒子,浇一浇电荷,闲时用望远镜看一看那粒子团的边缘美妙的图景……”
“这比喻用的真艰难啊。有没有更清楚的说明呢。”
“您触到了我的第二纠结,教授。除了第一纠结——纠结的权衡,我还做不好很多日常事务……例子都是我不愿意举的。这些日常都是有用的,而且其中一部分是有趣的,所以我想尽量做好它们。”我清了清嗓子,站了起来。“我想做一个不为有趣丢了认真的人,更想做不为认真丢了有趣的人!好吧,更重要的是,我正在去做!固然这二元将有更永恒的纠结,我也将这样做下去!”
“好。”维特勒教授也站起来。“我们接着谈信仰的问题吧。”
……
三
写上面这些,我也虚得很(欣慰的是人人都没法想明白很多事,都挺虚…),最虚的,是我觉得我压根进不了高端科研的行当,所以在写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在心里对自己吐槽。
如果有哪位对我这样子实在看不下去的,可以来指点一二,毕竟高考是眼下最大的日常——不管是哪些恶心因素造成的,高考的淫威不得不认,特别是对我这样没什么本事走其他道路却又想入非非不愿走正道的家伙应该被高考君狠狠地爆一次……。
呃,装B也是一种活法,但是那就拒绝了进步的可能性。
所以,On the contrary,来吐槽吧……
人人都挺虚的。有的人用修辞掩盖之,譬如诸多悟道文章的华丽的烂尾,这我不喜欢;有人以吐槽淡定处之,也就是寻求或许不太深刻的思考与辩驳的快感,而且这种快感不建立在他者太大的痛苦上,同时获得了有聚众扎堆的温暖,譬如有爱的Acfun式弹幕;有人埋首书斋,希望把这虚彻底干掉,但是我认为,最终吐槽者哥德尔君将是此等诸君干不掉的最终Boss……
那就吐槽吧,那可是很有趣的,虽然虚仍在。
吐槽的精神核心就是不能认真。
四
看《天使与魔鬼》大概经过这么一条路。
某愚向我推荐之,称它Strengthen了他对宗教的认识。(间接引语,非原话(会有人在意么))
在这之前我看了《数学与哲学》,思维相当清晰的小册子。
在这之后下Blizzard了[1]。窝在家里五天,看了1-14话的《凉宫春日的忧郁》,这可不只是校园YY作品。
然后这周一某愚借我了《天使与魔鬼》。一周生吞。其实润滑挺足的。
这么复杂的路线肯定独一无二,我今个头一次用肯定的判断。还好人是多元的存在,这些“元”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所以怎样都能活得精彩…… 所以想看《天使与魔鬼》当然不必循着这条路径走一遍。当然,除了我,我实在不觉得会有人会这么BT地寻求和他人的同步。这是我的第三纠结——到底还有没有像我这样纠结的家伙……
诶,如果有的话,求交往。
[1]